[期刊论文][article]


嵇康之古琴美學-以〈琴賦〉為論

作   者:
鄭哲宇;

出版年:2007

页     码:213 - 226
出版社:朝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


摘   要:

嵇康與琴,從古至今在人的心目中是不可分的。尤其他臨刑於東市前彈奏〈廣陵散〉,並長嘆「廣陵散與今絕矣」的事蹟,讓後人傳頌不止。但後人對嵇康的研究多集中於〈聲無哀樂論〉的音樂美學,對於〈琴賦〉相關的古琴美學比較少研究。本文嚐試由〈琴賦〉解析嵇康的古琴美學。 「音樂」在中國的文化中不止於藝術的價值,先秦時期儒家將音樂視為修養身性成就生命價值的重要依歸。至魏晉時期受道家影響,人在自然天地中生養化育成為一位赤子情懷的神人或真人,因此若只從藝術價值看古琴失去的比得到的更多。本文從嵇康的時代背景魏晉玄學入手,從魏晉玄學至嵇康的古琴音樂美學。魏晉名士借清談「三玄」爲當時動亂的時代找到安身立命之處。其中王弼注解《老子》,建立與兩漢經學宇宙論不一樣的本體論,認為自然是道的表現形式。這種崇本息末的思想,替魏晉美學開創了本體論的美學世界。 另外王弼注解《周易》時提出知識論人認知的三階段,他的「得意忘象,得象忘言」,這使得陶淵明寫出「此中有真意,欲辯以忘言」的美學意境。魏晉玄學中對人物品評以及聖人無情的討論,建立起主體意識的人學。開創演奏者、創作者或聆聽者對藝術欣賞的內在活動討論。 嵇康的音樂美學就在這樣環境中成長,〈聲無哀樂論〉就是以本體論的美學為基礎,認為音樂知本題為「和」而非哀樂。他的〈琴賦〉更是整合魏晉玄學,交融其本體論進路、知識論進路的美學與當時的人學。嵇康的〈琴賦〉除了歌詠古琴之美外,更表達了「人」這個主體在古琴藝術中主客之間的關係。古琴成為一「道器」源於自然吸收天地之醇和,人藉著琴之演奏與欣賞的活動,使聽者演奏者得以天人合一得其真道。嵇康藉著「思假物而託心」展現魏晉玄學注重本體之道,「崇本息末」追求音樂之本也就是道、太和之美學的成果。展現出他藉著古琴修養身性,體現其人性價值之美。



关键字:

暂无


所属期刊
「古琴、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」跨領域、跨文化會議論文集
ISSN: c000-0017
来自:朝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